第二届最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县(市、区) 入围单位巡礼
| 招商动态 |2016-07-28
青山湖区:多措并举 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
民营经济的基本情况
1. 总量较大。2015年,青山湖区民营企业(包括个体)数量近4万家;民营经济生产总值突破370亿元,占GDP的74.2%;民营企业总资产达582亿元。
2. 贡献较高。2015年,区民营经济上缴税金42.05亿元,全区占比84.5%。民营企业就业人员35.7万人,吸纳了全区82.1 %的就业人口。
3. 特色较显。青山湖区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深刻调整,冶金建材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,服务外包、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方兴未艾,市场商场、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势头强劲。
4. 质量较好。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245家,各类专利申请量突破1000件。九大主要经济指标中,7项指标年均增长率保持两位数增长,2项指标年均增长率超过20%,5项指标实现翻番,4项指标总量排名位列全省县(市、区)前五位。
多措并举
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
(一)强化政策扶持力度
1. 抓好政策配套。我区出台了《关于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若干措施》《青山湖区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、大繁荣若干优惠政策》等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。
2. 设立扶持资金。每年安排2000万元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,工业节能专项逐年增长,并拟每年投入3亿元产业专项资金,用于扶持企业的发展。
(二)深入推进“两创”工作
1.. 努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。设立专项资金,大力扶持创新、创意园区建设;创建高品质省市两级小微创业园和小企业创业基地,为创业者提供“保姆式”服务。
2. 搭建多层次创业发展平台。青山湖区有4家省、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园和6家省、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,基本形成了工业孵化区、产业成长区和配套服务区三大功能板块。
(三)大力发展新兴产业
1. 提升传统产业。深入实施“工业三年强攻计划”,进一步发展壮大纺织服装、冶金建材、食品医药、电子信息“四大百亿”产业集群。
2. 促进商贸大繁荣。抓住城市轨道交通和区内主干道路建设的机遇,规划建设一批体量大、业态新、品位高的商贸大厦,打造城东区域性特色商圈。
(四)优化公共服务体系
1. 打造重点服务平台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,重点打造纺织和光电产业集群服务平台。目前已形成如小微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平台、科技型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等囊括了包括科技创新、企业咨询各类服务平台。
2. 丰富教育培训资源。设立创业辅导专项扶持资金,重点鼓励大中专毕业生、互联网从业人员、民间艺人等进入小微企业园区创业;设立200万元人才教育培训资金,重点用于非公有制企业各类人才的培养。
(五)创新融资服务方式
积极做好融资服务,主动与驻区担保公司、银行机构、辖区中小企业沟通,密切三方关系,畅通信贷供需信息,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保障。同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扶持资金作用,引导鼓励担保公司、银行机构多为辖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,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。
东湖区:创优发展环境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
2015年东湖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697666万元,地区生产总值3845677万元,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4.1%,同比增长9.1%。总的来说,东湖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,区域经济大发展、辖区面貌大变化。
政策支持
优化政务环境
区委、区政府出台了《东湖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扶持办法》《关于在招商引资“六个跟踪”工作的实施意见》;《东湖区促进楼宇经济发展若干扶持办法》等一系列举措,一批集聚效应显著、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逐渐形成。全年新增注册企业1681户,同比增长6.19%,新增资本99.32亿元,同比增长57.73%;新增个体工商户2001户。
优化结构
扶持重点产业
一是注重产业聚焦,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对重大工程、重点项目、重要工作集中发力。
二是突出抓增量,提前服务旧城改造,主动参与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商业布局,着力打造新的商业热点。
三是错位发展金融服务业,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平台,鼓励民营银行、金融租赁、消费金融公司设立,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茁壮成长。四是不断提高楼宇入驻率、注册率、贡献率,提高楼宇经济效益。
创新机制
提升服务水平
完善区委、区政府领导推进重大项目的工作机制,定期对重大项目进行调度。在项目建设、工商注册等方面,为民营企业发展做好服务。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2项,精简率19.91%;加快推进“三单一网”建设,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、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清单如期公布,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运行。为了激发发展活力,东湖区还十分注重民营企业培育,从服务平台、专项扶持资金、人才培养等方面全力保障,建立了中小企业相应服务平台,在区级财政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全民创业扶持专项资金;打造了樟树林等2个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物资大楼等4个市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,入驻企业300多户,就业人员3500多人。
全力打造金融服务集聚区,大力引进金融、担保机构,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、搭建平台。大力引进和培育品牌中介服务机构,吸引第三方支付、互联网金融、银行电商企业于我区设立分支机构,进一步吸引小额贷款公司、融资租赁公司、信托公司、金融租赁和金融消费公司落户。积极引进投资10亿元的江西金融租赁有限公司,填补了我省金融租赁公司的空白;皖江融资租赁、汉辰融资租赁等非银金融机构相继落户,引导金融服务业错位发展。全区聚集了2家科技孵化器、7家知名众创空间、7家微型企业孵化园、12家小企业创业基地、15个商贸企业集聚区。加大帮扶力度,充分发挥“财园信贷通”“财政惠农信贷通”等融资平台功能,最大力度缓解创新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,共计发放贷款3.02亿元,全年减免税费2247万元。
德安县:种好梧桐树 百鸟朝凤来
基本情况
一是保持了经济发展的好势头。2015年,德安县实现生产总值83.5亿元,增长9.9%;财政总收入15.7亿元,增长18.1%。
二是实现了项目建设的高增长。2015年,德安新签约引进固投5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;引进内资78.2亿元,同比增长80.9%。今年第一季度,新洽谈项目32个,新签约引进固投5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;引进内资25.8亿元,同比增长28.9%。
三是促进了产业聚集的加速度。基本形成了现代轻纺、电子电器、食品医药、五金建材、汽车配件、矿产加工等产业集群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4户,总数全市第二。
主要做法
一是政策系统化。先后制定了《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专项行动实施细则》,出台了助推新工业十年行动的招商、金融、人才、财政、政务环境、生产性服务等6个配套文件,形成了“1+6+N”的政策帮扶体系。积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,采取上门宣讲、结对帮扶和编写办事指南等方式提高政策知晓度,让广大企业能够了解政策、明白政策、运用政策,做到了政策帮扶的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。
二是责任具体化。按照“谁引进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严格实行项目源头责任制,从项目签约到项目建设、达产达标,都明确了具体责任领导、责任服务单位和责任服务员,层层落实了责任,形成了压力传导,做到项目到人、责任到人、服务到人。
三是流程标准化。坚持“凡批必进、一步到位、不留死角、违者下课”,按照“申请、受理、审查、决定、送达”的基本审批流程,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,对进驻项目审批环节统一压缩到5个以内标准,实行“一个窗口受理、一张单子收费、一条龙服务、一站式审批”的运行模式,行政审批办结时间缩短了50%以上。工商营业执照由3个工作日改为即办,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由7个工作日改为即办,土地使用权登记初始和变更登记由20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。
四是服务便民化。创新实行了新的管理模式,即一个柜子管章,一张单子收费,一套专人司职,一个标准问效。建立了“工业110”快速反应服务平台和客商投诉中心,实行“一个
